夜月一分三可空降可约app官网平台 - 夜月一分三可空降可约app平台
中新网西宁7月19日电 (记者 张添福)互助县“供港澳”蔬菜,让港澳市民72小时就能品尝“互助味道”;果洛州借助上海对口援青帮扶政策,组织119名青年劳动力搭乘免费包机到长三角地区务工,月平均工资达到6000元左右……
青海省乡村振兴局局长谢宝恩19日在西宁表示,该省始终把产业和就业作为脱贫群众增收的“主渠道”和“主抓手”,培育主导产业,强化利益联结,扩大务工规模,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当日,青海省政府召开“三农”工作新闻宣传专题座谈会。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才让太主持座谈会并讲话。
图为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才让太主持座谈会。
兴产业:2857个产业项目,带动农牧民165.4万人
曲麻莱县“野血牦牛”、囊谦县“三黑一红”(黑青稞、藏黑陶、黑啤酒、藏红盐)等特色产业品牌,开辟了联农带农促增收的新路径;
互助县“供港澳”蔬菜让港澳市民72小时就能品尝“互助味道”;
天峻羊肉串飘香全国,带动26个脱贫村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都兰县发展“路衍经济”,串联一路风景、造福一方百姓……
谢宝恩介绍,青海省将年度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的66%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引导各地在特色化、差异化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夯实产业振兴基础。制定《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产业项目联农带农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订单采购、生产创业、托养托管、资产收益、土地流转、务工就业、资产入股、技术培训、服务延伸、产业融合等10种带动模式。
图为青海省乡村振兴局局长谢宝恩(右)在座谈会上讲话。
据中新网记者了解,2021年以来,青海省累计实施2857个产业项目,带动农牧民165.4万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全覆盖。
稳就业:向省外务工3个月以上脱贫人口发放交通补助
该省利用3.02万个村级公益“小岗位”,带动无法外出脱贫人口就业,提升农村牧区“大颜值”;
玉树州制定《乡村振兴以工代赈吸纳本地务工人员促进增收工作方案》,154个项目以工代赈方式,吸纳本地脱贫群众务工2530余人;
果洛州借助上海对口援青帮扶政策,组织119名青年劳动力搭乘免费包机到长三角地区务工,月平均工资达到6000元左右……
谢宝恩说,青海省深入挖掘省内外就业资源,统筹用好发展产业带动、以工代赈吸纳、能人创业辐射、省外协作输出、帮扶车间安置、公益性岗位兜底等方式促进就业,全省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到22.36万人,完成国家下达17.9万就业目标的124.9%。
此外,青海省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做好跨省就业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一次性交通补助工作的通知》,简化补助程序,统一补助标准,已向全省4854名省外务工3个月以上脱贫人口发放交通补助484.6万元。扎实做好“雨露计划”毕业生就业工作,年度5733名毕业生全部建立了帮扶责任人,已落实就业升学去向3304人,占比58%。(完)
中新网湖州7月19日电(郭其钰)当乡村向美向好的发展步伐不断加速,融合发展更拓宽了两岸乡村的新空间。2023海峡两岸乡村发展论坛7月19日在浙江湖州开幕,230余位来自两岸的嘉宾考察大陆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共话如何发挥优势促进和美乡村建设。
台湾现代农业起步较早,在精致农业培育、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大陆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为两岸乡村交流合作、融合发展提供了机遇。
台湾南投县县长许淑华在致辞中表示,“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让两岸交流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此次论坛主要围绕乡村发展主题,是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对于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增进民众交流具有特别意义。
“南投县有13个乡镇,我们不断完善社区建设,有效发展社区产业,让城乡之间结合更加紧密,让更多年轻人留在家乡,建设‘宜居城市、幸福南投’。”许淑华说。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马晓光表示,本届论坛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题,聚焦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相信两岸同胞特别是基层民众,一定能在共话乡村振兴中增进相互了解,在共话互利合作中厚植共同利益。
“我们持续落实落细‘31条’‘26条’‘农林22条’等政策措施,台胞享受同等待遇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我们将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一如既往为台胞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为扩大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创造更好条件。”马晓光说。
近20年来,浙江持续推进“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在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看来,以城乡融合发展促乡村高质量振兴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他解释要顺应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双向互动的新趋势,促进城市基础设施与乡村对接、城市产业链向乡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乡村辐射、城市人才要素向乡村流动,让城镇成为农民创业就业新家园,让乡村成为市民养生养老新家园。
针对大陆乡村振兴和台湾农村再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乡村发展研究室主任赵一夫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在设计和推进落实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自下而上的积极作用。
“农民才是乡村建设的主体,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及维护的全过程,应征询和专虑农民对乡村建设的意见,培养农民自主参与的主人翁意识。同时采取针对性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参与乡村建设的意愿和能力,培养一批爱家乡、爱农业、有想法、有能力的职业农民带头人。”赵一夫表示。(完) 【编辑:刘欢】